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英汉谚语中性别歧视的文化考量

关键词: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 性别歧视; 谚语; 建构; 社会性别理论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语言与性别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这些语言学家分成两大派:一派侧重于研究男女性之间的用语差异,认为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运用上存在着很多不同;另一派认为人们谈论男性和女性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而且声称语言中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性别歧视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体现在语言中。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而作为语言中的精华,谚语更是浓缩了文化的内涵。语言和文化中所体现的性别歧视也在谚语中有所展现。因此,从谚语中研究探索语言和文化中的性别歧视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极强的说服力。和世界上其它语言一样,英语和汉语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谚语。英汉谚语源远流长,覆盖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它的来源极为广泛,从民间传说到文学作品,从自然现象到宗教信仰。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以及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社会性别为理论基点,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英汉谚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社会性别理论宣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这一论断揭示出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即妇女在社会中作为“女人”的地位与状况,是由社会文化造成的。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主要的不是生物因素,而是社会因素。是有利于男性的社会文化将妇女降格为男性之外的“他者”和“第二性”。另外, 本文也运用了社会语言学关于社会性别的某些观点作为支撑。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社会性别也被认为是社会文化建构下的产物。社会身份习得的过程与社会化进程有着一定的关联。
本文首先对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然后重点探索了导致谚语中性别歧视存在的文化因素,诸如:宗教,传统的理念,父权制以及传统文化规约等。最后,作者认为在语言重建和社会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语言以及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将会减弱甚至消失。到那时,新的谚语将取而代之,转而讴歌妇女的新形象,表达人们对女性的赞扬和尊重。通过研究,作者希望人们能重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同时有助于人们找到有效的策略去减弱或消除语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另外,作者也期待本论文能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一些新的参考信息。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