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编辑职业道德建构研究

关键词:编辑职业道德,道德内化,道德建构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编辑是构筑社会文化大厦的工程师,担负着组织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促进个人知识与社会文化信息的互相转化,进而实现文化的积累与延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文明越发达,社会越进步,就越需要文化的传播与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闯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发展的道路,编辑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以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己任,坚持弘扬主旋律,打造了很多精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客观地讲,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编辑放松自身道德要求,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现象,职业道德水准明显滑坡,几近失范。造成失范的原因既有经济体制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受自身道德意识淡薄的影响。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对编辑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更好地为全党的大局服务。也可以说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是时代的呼唤。学界也意识到了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纷纷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及规范,以外在的形式来限制编辑的行为,不给编辑以“可趁之机”。这固然对解决当下编辑道德滑坡现象有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仍存在缺陷。道德之为道德,在于主体对人伦物理在理智上的认知、情感上的认同和意志上的坚守,在于对这种体认意义的了解,在于依照这种体认去实行并成为一种习惯。它是主体内在的自我体认、自我满意,是在主体本性或人格上的一种完全内化和沉积。不是这样,就不能说是获得了某种道德。如果编辑无法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相应的道德评价、职业道德的现代建构则难以施行。这种论断忽视了编辑在道德构建中的主体性地位,带有不彻底性,也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文主要探讨编辑职业道德的建构问题,从对道德的本质的探讨入手分析得出,道德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自觉、自为的人的领域,是人的主体特性得以最深刻展示的领域,也是一个以人的主体性为支撑、为基石的领域。那么,道德的建构不应只是一种约束,而更应是一种自我完善,对编辑职业道德建构的研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对一的对策研究中,而应基于人的存在,寻求具有根本性的策略,也即促进编辑职业道德的内化。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首先明确编辑职业道德建构的含义。“知行统一”是道德建构的最终目的,只有当行为出于德性时,个体才不会表现出对外在社会要求的被动遵从,而是展示为自身的一种存在方式,而这才是道德的真实价值所在。道德建构的这一实际境遇证明并要求,以社会准则与制度建构为主导,以个体道德良知唤起为支撑,是编辑职业道德建构的现实选择。建构编辑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实质上是在塑造编辑的人格,从而使编辑权力行使具有道义性。
其次分析了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实惠的同时也给精神文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编辑领域出现了道德观念的多样化、道德情感的冷漠、道德意识的不稳定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再一次的提醒我们,职业道德建构应该回归到传统的道德取向,指向人的内在灵魂的和谐和健康。只有通过编辑主体自觉自愿的参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内化,才能促进编辑职业道德的发展。
最后就编辑职业道德内化的含义、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编辑职业道德内化是社会道德认知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信念的过程,是编辑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理性、进而向道德情感渗透形成道德意志、并在道德实践中凝化为稳定的德性的过称。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道”与“德”的统一,也就完成了编辑职业道德建构的最终目的。
编辑职业道德建构的过程正是完善编辑人格的过程,完善编辑人格的过程也即是道德内化的过程。也即是个体通过环境的影响、教育的引导,以及理性的体认、情感的认同和自愿的接受,把外在的规范逐渐融合于自我的内在道德意识的过程。

在线 客服